ICDT 2024欢迎信委员会回顾ICDT 2023回顾ICDT 2022回顾ICDT 2021回顾ICDT 2020回顾ICDT 2019回顾ICDT 2018回顾ICDT 2017ICDT初版征稿启事ICDT摘要提交指南第二届ICDT新型显示技术竞赛新型显示技术竞赛第一届复(决)赛报道ICDT新型显示技术竞赛第二届SID China华大九天杯创新竞赛第一届ICDT华大九天杯创新竞赛软件操作培训&答疑会华大九天工具系统及参考资料SID China华大九天杯创新竞赛出版刊物2023年名单2022年名单2021年名单2020年名单2019年名单2018年名单2017年名单优秀论文奖&优秀学生论文奖青年领袖奖I-Zone创新奖SID中国大陆个人奖SID显示行业奖(CDIA)突出贡献奖
Keynote







Piezo-phototronic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semiconductors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演讲摘要-------



The first generation semiconductors (Si, Ge)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semiconductors (GaAs)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their crystal structuresare cubic, so that they have little piezoelectric effect. However, for thethird generation semiconductors, such as GaN. SiC and ZnO, they have thehexagonal crystal structure, which means that they have unique piezoelectriceffect. Due to the polarization of ions in a crystal that has non-centralsymmetry once subject to a mechanical strain, a piezoelectric potential (piezopotential) is created in thecrystal. Electronics fabricated by using inner-crystal piezopotential as a“gate” voltage to tune/control the charge transport behavior is named piezotronics, with applications instrain/force/pressure triggered/controlled electronic devices, sensors andlogic units. Using the piezoelectric polarization charges at the pn   junction to control charge carrier separationor combination process in optoelectronics is called the piezo-phototroniceffect. This talk will focus on how to use piezo-phototronic effect to tune theefficiency of LED lighting and solar cells.




---------------------个人简介 ---------------------

        王中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王教授是2022年Nano Research Award,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World Award of Science)、2018年埃尼奖 (ENI award –The “Nobel prize”for Energy)、2015年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James C. McGroddy新材料奖、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和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Medal)等国际大奖得主。他是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纳米能源领域著名刊物Nano Energy(最新IF:19.08)的创刊主编和现任主编。

王院士是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他发展了基于纳米能源的高熵能源与新时代能源体系;开创了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系统及蓝色能源宏大领域,与基于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崭新领域;建立了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与摩擦电子学学科;发现了六个新物理效应:压电电子学效应、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压电光子学效应、摩擦伏特效应、热释光电子效应和交流光伏效应。根据GoogleScholar,王中林教授论文引用超36.3万次,标志影响力的H指数是290。世界横跨所有领域前10万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第三,2019,2020和2021年年度科学影响力世界排第一;材料科学世界排名第一工程与技术世界排名第四,纳米技术排名第一。王教授有上百个美国和国际专利,并孵化了五家企业






Keynote







蓝光OLED材料进展

马於光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



        OLED显示和照明领域历经30多年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蓝光效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因而急需发展兼顾高发光、高激子利用率的有机蓝光材料和器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和国际上相继提出了金属磷光配合物、热活化延迟荧光、“超荧光”等蓝光OLED材料及器件设计策略。基于高能激子的快速反向系间窜越过程,本课题组开发了“热激子”蓝光材料,有望帮助解决蓝光OLED的问题。进一步的,我们还发展了电化学沉积-高分辨显示技术,可以实现不需真空、模板的超高分辩率RGB全彩显示。在本报告中,报告人将结合课题组的研究,谈一谈国内与国际上关于蓝光OLED瓶颈问题的最新进展,以及本领域的未来展望。




---------------------个人简介 ---------------------

          马於光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第一完成人)、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第一完成人)、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第二完成人)、2010年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2016年作为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2019年作为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集成”项目。现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马院士长期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结构(化学、聚集态、电子)-性能(发光、激光、载流子迁移)关系”,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材料体系、光物理过程的新认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主要包括:(1)提出并论述了利用磷光材料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原理,开拓了一类大幅度增加器件效率的材料体系;(2)提出“杂化激发态”(HLCT)、“热激子”等发光材料设计新概念,推动新一代电致发光材料发展;(3)发现了被命名为X-聚集的发光效率最高的分子排布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光材料领域的聚集猝灭荧光的问题;(4)发明有机发光薄膜的电聚合方法,实现高效率、简易化、图案化薄膜与器件,改变传统器件制备工艺。为我国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Keynote







新型显示技术应用:推动传统电视向新媒体转变

梅剑平

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演讲摘要-------



介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持续推动“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构建“5G+4K/8K+AI”战略格局方面的相关进展。围绕科技冬奥、科技春晚等大型活动,重点介绍其中的4K/8KAIXR等创新技术应用;同时分享总台新媒体拓展等技术创新领域对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的新理念新需求等。




---------------------个人简介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数据应用部主任,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通信与电子系统工学博士。世界超高清产业联盟(UWA)副秘书长、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2)第三届委员,广电总局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标准与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22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TCL华星印刷显示技术进展

张鑫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演讲摘要-------



本次演讲对OLED显示技术市场进行了分析,面板市场整体营收基本保持不变,显示技术将逐步由LCD向OLED过渡,OLED产品出货面积上升,产品营收上升。通过对印刷OLED技术与其他OLED技术在TV /Monitor / Notebook / Tablet产品应用领域的对比,阐述了印刷OLED在规格竞争力和成本竞争力方面的优势。TCL华星在印刷OLED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产出了一系列大中尺寸刚性和柔性印刷OLED样机。TCL华星将持续进行印刷OLED产品的技术开发,加速该技术的产品化进程。






---------------------个人简介 ---------------------


张鑫,男,汉族,1979年4月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现任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显示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2010年加入TCL华星,带领研发团队开展半导体显示产品与前沿技术开发。先后主持国家、省部重点科研项目,申请专利300余篇,授权90篇,发表各类期刊及会议论文51篇,先后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专利银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2019年度彩虹奖”。











Keynote(2)







paul

Efficient single-layer 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Paul W.M. Blom

德国马普高分子所, 所长/教授



-------演讲摘要-------



Effici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commonly comprise a multilayer stack including charge-transport and charge- and exciton-blocking layers, to ensure charge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emissive layer. Here, we demonstrate a highly simplified single-layer blue-emitting OLED based on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with the emitting layer simply sandwiched between Ohmic contacts consisting of a polymeric conducting anode and a metal cathode. Thesingle-layer OLED exhibits an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of 27.7% with minorroll-off at high brightness. The 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approaches unity,demonstrating that highly simplified single-layer OLEDs can achieve state-of-the-artperformance, while greatly reduc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design, fabrication,and device analysis.



---------------------个人简介 ---------------------


Paul W.M. Blom,born in 1965 in The Netherlands, received his Ph. D. Degree in1992 from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Eindhoven on picosecond charge carrierdynamics in GaAs. At Philips Research Laboratories he was engaged in theelectro-opt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From 2000 he helda professor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Groningen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semiconducting devices. In September 2008 he became Scientific Director of theHolst Centre in Eindhoven, where the focus is on foil-based electronics,followed in 2012 by an appointment as director at the MPI for polymer research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electronics. He is named among the World's MostInfluential Minds and the Top 1%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in Materials Scienceby Thomson Reuters.







氧望视界,卓而不凡

马睿

南京京东方,常务副总经理



-------演讲摘要-------



          Oxide性能优异,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领域全方位拓展同步的进程中,在未来的显示技术中,将会迎来更大规模,呈现更多元化的产品应用形态。我们对Oxide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分享BOE在Oxide应用领域的规划布局。






---------------------个人简介 ---------------------


       现任南京京东方常务副总经理,负责京东方集团南京G8.5代线氧化物显示产品开发及运营工作,承担京东方集团多项重点产品攻关,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百余项,发表论文多篇。
















微纳智能制造赋能新型显示自主创新:现状与展望

陈林森

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摘要-------



报告介绍微纳智能制造赋能光子产业前瞻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展望。

光子产业是21世纪战略性产业。随着显示面板分辨率提升,信息冗余度增大,为新型显示提供的创新空间。

平面显示迈向3D显示的面临的问题:光场多维(振幅-相位-偏振)调控与重构机理、特性优化与精确计算、微纳结构功能化。报告人团队开展了微纳结构的海量数据处理算法、三维光刻和光转印复制技术研究,打造“基于数字化三维光刻的微纳智能制造”体系,在网络协同三维计算光刻、卷对卷套准光转印和光场计算成像的技术、算法和装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支撑米级幅面各种微纳结构的兼容性制造,为新颖光子材料(3D显示相位调控面板、纳米LED光场成像、电子阅读器前光和虚实融合光波导)的工程研究,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先进手段。介绍了在全息3D显示、大视场AR-HUD、光场成像等方面研究进展和应用展望。

“一代装备、一代器件、一代产业”。报告认为,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赛道上,“微纳智能制造”将成为赋能光场显示、元宇宙和节能显示等自主创新的强劲引擎。





---------------------个人简介 ---------------------


陈林森,男,1961年1月出生,苏州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微纳米光学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教育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016年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陈林森博士曾就职于苏州大学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1年,在苏州创办“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全息母版制作技术、整套真彩色模压全息制版技术,推出我国第一张动态合成模压全息图。在全息光学、微纳光学、柔性光电子、新型显示、三维光刻机领域方面,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和推进全息成果的产业化,做出一批开拓性成果。在直写光刻设备、智慧终端大尺寸柔性触控屏、显示背光超薄导光板、立体光学印材、全息3D显示等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顶级品牌应用。担任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首席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特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6项、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苏州创新创业市长奖、苏州市杰出人才奖等。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120余项(PCT50余项)。在学术期刊Adv.Mater., Light:S&A, EES, Adom, Optics Express等期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主持十四五首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















AMOLED背板技术发展分析

李俊峰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院长



-------演讲摘要-------



本次演讲将对AMOLED背板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AMOLED产品发展从外观形态差异化到功能多样化,如今技术演变回归到显示本质,聚焦基础性能提升,进一步推动了背板技术的精细化发展。通过分析显示画质、刷新率及信赖性对背板技术开发的高规格要求,介绍了背板技术需求演进、开发进展及创新成果,同步针对高世代线AMOLED产线建设,阐述了多种背板技术的竞争态势和潜在方案。维信诺将持续推动AMOLED背板技术开发,以技术创新拓展产品应用,提升产品竞争力。







---------------------个人简介 ---------------------

李俊峰,男,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科技部十四五“新型显示与战略电子材料”专家,现任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院长。先后负责AMOLED相关研发、设计、量产线建设、产品良率提升、项目管理等工作,从事LTPSTFT和AMOLED相关的研究与产业化20年,曾主导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等多个研发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件,实用新型专利25件。

















AR显示测量的挑战与技术进展

潘建根

杭州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摘要-------



AR显示包括AR glass、HMD、HUD显示等新型显示的各项创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领域涉及国防、工业和日常消费与娱乐,产品日趋成熟,特别是“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的兴起,AR 产业将飞速发展已成行业共识。无论是研发,还是产品的品质评定,AR新型显示的每一项功能与创新,无不亟需能精确测量其各项参数的显示测量技术、设备以及标准。但是,AR显示与传统显示有很大不同,其基本的性能表征都不相同,给显示测量带来了极大挑战,AR显示测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报告主要介绍AR典型显示设备的特点,关键性能参数与表征,以及相应的测量技术和解决方案最新进展。







---------------------个人简介 ---------------------


潘建根,教授级高工,杭州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光和辐射测量分部中国官方委员,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7)副主任委员,SID China显示测量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潘建根教授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浙江大学光电学院,1993年创办研究型科技企业杭州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

潘建根教授踏入工作后一直活跃于国内外光电测量领域,曾任国际照明委员会(CIE)TC2-74空间光谱辐射测量技术委员会主席,国家863计划半导体照明总体专家组成员、美国NIST客座研究员。潘建根教授带领团队设计的光电测量设备产品远销世界100余个国家,取得国内外专利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曾获CIE突出贡献奖、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中照照明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潘建根教授主导设计的NEDS-2000近眼显示机器人测量系统于2021年获得年度最佳创新显示组件奖之专家评审奖金奖。












主办方承办方
主承办-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