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别称榕城,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 是全国百强城市前30名,具有2200多年深厚文化特色的中国历史名城。
• 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
• 是生态文明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
|
|
|
评话
福州评话以说为主,兼而有唱有演。请来评话先生,无需人工搭台, 只要在平地上先摆两张大方桌,之上再登一桌一椅,评话先生上台,戴上斑指,左手托钹,右手持箸(一支筷子),时而敲钹,时而击桌,时而叩醒木加重语气,时而摇折扇表现人物形象,引人入胜。 福州评话讲究唱、说、做、花,唱词多为七、八言,分上下句,主要曲调为“高山流水”、“浪淘沙”、“滴滴金”等。 花唱腔主要有序头、吟诵、诉牌三种,其中“吟诵”是福州评话的基本唱腔。道白语言生动通俗,表演时吟诵与说白交替,抑扬动听,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2006 年,福州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闽剧院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洋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400 年前“偶林班”在福州洪塘乡金山寺参加首度演出,标志着闽剧艺术的诞生。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等班社,涌现了“闽剧梅兰芳”郑奕奏及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名旦”,至近代有刘小琴、李小白、董小狐等并称“闽剧三小”。